|收藏本站

朱镕基的退休生活

2014-10-15评论(1)阅读(2143)
  • 朱镕基的退休生活

           

    背景资料:

        1998年3月,当朱镕基成为中国国家总理的时候,可以说,他集中了全体中国人的想象,人们在他身上寄托了无限希望。不仅如此,朱镕基坦率真诚的风格、立志改革的决心和对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都让国外媒体耳目一新。2003年3月,在他即将卸任的时候,人们深深意识到朱镕基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但同时,由于国家体制本身的限制,改革的成绩并非尽如人意。然而恰恰这一体制也正是朱镕基立志改革的目标之一。

        朱镕基1928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耕读世家。朱镕基不仅以卓著的政绩证明他是一位英明、杰出的共和国领导人,一位可敬又可亲的总理,也以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证明他是一条大智大勇、大仁大义、铁骨铮铮的汉子。朱镕基留给外界最突出最普遍的印象便是铁面无私、坚韧果敢、睿智犀利。

        朱镕基是周恩来之后最给人留以深刻印象的中国政治家并在西方深受欢迎。

        朱镕基是在89年学运之后从上海调赴北京的。他在北京出任高职让西方同中国建立商务往来的希望重新复活。他给人的印象是雷厉风行,不苟言笑,说到做到。

        朱镕基任总理以来,最大的功绩莫过于使中国实现了15年的梦想,带领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在最后同美国的关键性双边谈判时,朱镕基做出向国外开放中国市场、使中国经济同世界接轨、参与更多国际竞争的不凡决定。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说:“朱镕基的两大功绩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的改革已是无法逆转;其次是没有屈服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让中国成为世贸组织中的一员,使中国同世界经济接轨的发展不可逆转。”

        此外,朱镕基开创了中国税收改革的先例,由此,中国的税务体制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各省市自治区收缴的税利充实了国库。他的功绩还在于保证了中国经济以持续稳定的速度发展,去年,中国实现了8%的经济增长率。这一数字在重要国家中位于首位。

    但在其它领域,朱镕基的改革尝试遭受了挫折,比如对长久亏损国有企业的改革。不论是企业的私有化进程、还是对企业的各类整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结果同直接对企业负责的当地政府不愿对国有企业体制进行彻底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对银行的改革也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国有银行巨额呆帐的难题积重难返,至今得不到解决。还有就是朱熔基决心要打击的国家干部中的腐败之风。这一运动虽然牵涉了不少高层人士,对犯罪人员进行了依法惩治,有的甚至被处决,但整个运动缺乏后劲,无法平衡干部之间的权势,也没有自由媒体的配合,最终无法得到深层效果,只有些表面的短期效应而已。

        朱镕基自己曾于去年坦率地承认,他在任期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能实现改善8亿农民生活水平的心愿。

    不论功过得失,毫无疑问,朱镕基是对中国百姓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名政治家。他领导的改革方针打破了许多人的铁饭碗,让数以百万计的国有企业职工面临下岗与失业的现实,让更多的人失掉共产主义式的各类福利保障。

        前驻华记者Graham Hutchings在他的“现代化中国”一书中谈到朱镕基时这样写道:“毫无疑问,他为中国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动力,没有他,中国的改革事业便更无法实现。”

        朱镕基五大遗憾告别政坛:一是违背了自己的信条和誓言(指不从政、远离政治),踏入了政治界,脱不了身;二是违背了自己信奉的哲学,做了违心事;三是违背客观规律、现实状况,开了不少空白支票,打了“白条”;四是违背了自己的意志和立场,在不少问题上搞了折衷和中庸之道;五是违背了自己曾作出的承诺,会给下届政府遗留下积压著恶性循环的问题。

    正文:

    排除恶性肿瘤

      香港《亚洲周刊》最近报道,朱镕基退休后,多数时间住在北京和上海,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他仍然享受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在位时因严谨治国,得罪了不少权要,所以退位后,中央要求加强保安,他还是不能像平常人一样自由行动。今年5月,朱镕基入住上海瑞金医院看眼病,检查身体时发现脖子上有一个小疖,当时怕是恶性瘤,夫人劳安甚感不安,其他知情者也很紧张。后来排除了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他的亲友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高兴,据说劳安还激动得热泪盈眶。

    前总理无意还乡

       退休后的朱镕基没有如传说的那样居住故乡长沙。朱氏家族有一个祠堂,在长沙乡下和平村棠坡,早年就毁了,仅留下一棵银杏树。村支书想方设法要朱镕基到乡下去看一看,还建了一个漂亮的村委会作招待所,但他一直没有回去。去年村里再次力邀,他推辞不下,临行却赶上下雨,还是推托没去。朱镕基17岁那年从长沙回棠坡一次,此后再未踏足。据说他曾对湖南的省市官员说,不要把他的家乡与旅游联系在一起。看来,这位前总理无意还乡,是防止有人利用他做广告。

       不过他和亲属们聚会的机会比在职时多了。今年9月9日是上海的朱经冶老人九十大寿,朱经冶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做寿,席间高兴地宣读了他的堂弟在卸任共和国总理前夕,百忙中为他写的两副字联:“诚信传家经风雨,廉洁从公冶新人”和“儿孙满堂万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欢”。看着堂弟亲撰的字联,朱经冶满心欢喜,激情感怀:“两联均书法苍劲、词意殷切,无异为余一生做出鉴定,足慰我怀,全家亦深受鼓舞。朱镕基为官清正廉明,官风务实严谨,平日鲜有为人题词者,故此两联手迹弥足珍贵,殊堪留传后世也。归结90年来,虽坎坷不断,未成大事,但自觉身心逍遥,襟怀坦荡,此足以自忍耳矣。”

    顾大家难顾小家

        朱经冶族名朱镕墨,是朱镕基三伯父朱宽浚的儿子。他20岁出头离开湖南,到上海复旦大学读新闻,上世纪40年代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回国后曾任职上海长宁区工商界政治学校教务长。虽有当总理的堂弟,朱经冶与夫人龙期仍住上海虹口区的老式石库门楼房,在那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

      朱经冶说,朱镕基正直无私,以“清正廉明”为座右铭,但绝不是六亲不认。“他风趣、幽默、看重亲情,会抽空与亲友见面,而且轻松愉快,只是他要顾及中华民族的大家,有时就照顾不全自己的小家了。”朱经冶记得,堂弟刚当上海市长时,他开玩笑问道:“小时候我没有欺负你吧?”朱镕基听后哈哈大笑。那时朱经冶就有一个愿望,要堂弟为他写一副字,却不料这个梦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才圆。

    祖传的诚信

       今年初,朱经冶重病住院,其长女写信给朱镕基。虽然在百忙之中,朱镕基一直记着老人的心愿,抽空写下那两副字联。他以朱经冶的小名“葵哥”称呼,并在一副字联中,巧妙地融入朱老“经冶”二字。朱经冶在病榻上收到字联,很激动,病也好了一大半,说:“是对我很大的鼓励,是对我一生的鉴定,同时亦是朱镕基性格的体现,扩大开去也是朱氏家族性格的体现。‘诚信传家’,不仅是他的诚信,我的诚信,还有朱家上一代的诚信。我理解,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表达一个意思,朱镕基今天的性格是祖传的,如果再扩大一点,诚信是中华民族希望的一种传统。”

        8月,朱镕基想到葵哥已是九十高龄,又大病初愈行动不便,叫秘书打电话说要到府上看望。朱经冶的小儿子、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匡宇知道后,赶紧打电话说,“不要烦劳长叔,父母都能行走,我们去看你吧”。8月下旬的一天,在上海西郊宾馆,朱经冶见到了阔别十几年的堂弟。朱匡宇带了一套《唐诗、宋词、元曲》送给他,他很喜欢,说看书是他最好的消遣,但不看别人写他的传记,因为都是东拼西抄去卖钱。不久前,朱经冶的亲弟弟写了一本有关朱镕基的书,送了一册给他,他见都没见。弟弟生气了,拂袖回长沙。朱经冶问朱镕基,弟弟要给他书,为什么不见?他回答“我不要看”。

    兄弟间的约法三章

      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众人谈兴犹酣。朱镕基风趣地对朱经冶说:“你高兴,肚子不饿多留一会我不反对,但我不会留你们吃饭。”了解朱镕基性格的莫过于朱经冶。当年,上海市长朱镕基当着堂兄夫妇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朱匡宇说:“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朱镕基说到做到,在上海4年,朱匡宇没有动过职位。

      朱镕基当国家经委副主任时,朱经冶去北京看他,两人在谈话中订下了君子协定:只要朱经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镕基办事,或是托朱经冶转达,一律帮助挡驾。后来朱到上海,两人见面又重新约法三章。朱经冶笑言:“我不去看你,惊吵你,也不找你麻烦,别人包括我自己的儿女,也不让他们去找你。”朱经冶兄姐问朱镕基是否将他母亲的坟墓一并修整。朱镕基很快复信婉拒:“接到来信,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绝不可为,传扬出去影响更坏。顾念之情,心领不尽。”

       

         两道眉毛不羁地挑着,细长的眼睛射出锐光,宽厚的鼻头前挺闪亮,上唇撇起来时透着一股子倔和拗-----这是朱熔基当总理时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退休后的朱熔基,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渐渐淡去,面相温和慈祥了不少,笑容也日趋增多。他现在的最大原则是不跟任何人谈工作,但喜欢同普通人聊天。他看书、练书法、拉胡琴。兴致来时,还会与夫人劳安一起“妇唱夫随”地来一段京戏。他的每一天平和而充实,正过着一个退休老人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一、闭门谢客 在家读书
      2003年3月,朱熔基正式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退休,温家宝接任总理。
      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熔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时至今日,一年过去,不见踪影的朱熔基,一切都好吗?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铁腕人物,离开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一年前,朱熔基任期届满时,海外媒体曾热衷揣测他的去向,有说他可能回清华教书,有说他可能回故乡归根,有说他可能以某种方式尽余热。

      正式退休前,朱熔基在最后一次听取香港特首董建华进京述职时,曾向在场询问其去向的记者透露:退休后,将闭门谢客,在家读书。
      果然,告退政治生涯后,他深居简出,低调异常,不再于公众场合露面。
      与退休后的朱熔基接触过的人透露,现在的朱熔基,常以“一介草民”幽默自称,他的心态也完全回复到平民百姓之状。以前,他当国务院副总理和总理的时候,屡次自我感慨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大大,日子不好过。现在,他无官一身轻,每天的日子过得自在而松弛。
      二、最大原则 不谈工作
      退休后,朱熔基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谈工作。他明确表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已不在职的他,要求任何人都不要再和他谈工作。
      离开中南海的总理座椅后,朱熔基并不固定在北京居住。他去过上海,去过湖南,也去了广东。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他都极力避免与地方官员接触时谈及工作。中国的惯例是,即使退下来的国家领导人来到某地休养,当地领导人亦会进行礼节性拜访。每当这些官位在身的人来访时,快人快语的朱熔基总是开门见山先行表态:不谈工作。
      朱熔基在任时,是个公认的“工作狂”。自一九五一年朱熔基从清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包括被打入“右派”的监督改造在内,他总共工作了半个世纪又两年。五十多年的工作,早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和第二生命,不过一年前,他说放下就放下,丝毫不留余地,也足见他的个性。
      朱熔基之所以如此重视“不谈工作”的问题,自有其深刻的考虑。他作为前任,已经把工作彻底交接给后任温家宝,如果他再恋栈地指手划脚,不仅对国务院新班子的领导不利,与自己的做人风格也不符。为此,聪明的朱熔基避免与任何人谈论涉及“工作”的话题,不愿意带来哪怕一丁点的被动影响。为求双重保险,他同时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替他把关,婉言谢绝亲朋好友之外的拜访者。
      三、文笔上乘 不著为憾
      朱熔基在位时,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每日的阅读量仍然相当大,除了文件和汇报材料外,坚持阅读国内报刊、香港等海外报刊、英文原版报刊。那时,海外各个层次的来访者,只要和朱熔基见面交谈过,几乎无不佩服他的知识面和记忆力。现在,虽然他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从小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却没有什么改变。只不过,现在他无需再读文件和汇报,可以把更多时间转向兴趣阅读。退休后,他开始有计划地阅读过去想读但没时间大块读的书籍,文史哲、科学、人物,种类繁多。过去,人们对朱熔基的记忆和口才有所领教,但对他的文笔水平可能知之甚少。朱熔基在历来重学的湘风薰染下,年轻时文笔就表现出色。据他的中学同学回忆,朱熔基在湖南长沙一中就读时,有两门功课颇为突出,一门是国文,一门是英文,他的国文作文和英文作文常常被学校作为范文陈列于玻璃窗中。在此不妨录一段他从长沙一中毕业时给同学的惜别信:“人生聚散本无常,偶然聚合便顷刻要分离,虽然遗憾,又何必悲伤,命运难期,何处不能要逢。我愧无嘉言懿行,足为兄助,但愿他日重逢,耿耿此心依旧,为兄一饮庆功酒。”短短几句,朱熔基的文采与情愫尽展。
      朱熔基上大学虽然选择学习工科,但他曾对记者这个行当表现出浓厚兴趣,一幅字给他,可朱熔基一拖十多年,直到堂兄重病入院,他闻讯后,才在卸任总理前夕给堂兄送去亲笔题写的“诚信传家经风雨,廉洁为人冶新人”字联。朱熔基的这位堂兄也是个有趣的老人,当年朱熔基刚赴上海市长任时,他便前去探望,席间不忘开玩笑地问,“小时候我没有欺负过你吧?”引得朱熔基捧腹大笑。
      老先生九十大寿时,在寿宴上宣读了朱熔基的上述字联。朱熔基于书法中,巧妙地把堂兄的名字融入其间,自然多了一番意境。
      传说,朱熔基对亲戚写他的文章或传记不感兴趣,即使对方兴冲冲地拿来让他过目,他亦毫不客气地说:“不看。”但朱熔基并非对所有写他的传记都不感兴趣,他对一本用英文写的传记表示过关心。

     当然,朱熔基并没有进入深山,他仍在人间,与世无争、乐得逍遥地过着平静无波的退休生活。


  • 迪杜杜2014年10月18日

    人民的好总理!

登录或者注册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