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马晓兵:航天梦 正青春

2017-01-30 22:00:00

马晓兵,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师。主要参与和主导了我国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飞船的研制工作及载人航天任务的系统性工作。


2016年出色完成了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交会对接总体设计工作,设计完成了载人飞船与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系统方案、交会对接飞行方案,开展并完成了大量方案仿真工作,为突破交会对接技术奠定了基础。


多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委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荣获五院神舟六号飞船研制贡献奖、五院总体部先进个人、青年质量放心岗等荣誉称号。


2016年在中国的航天事业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是中国航天事业60年。从1956年10月8日起中国航天走过了辉煌一甲子;这一年开始中国航天有了自己的纪念日——中国航天日。


这一年,实践十号、高分三号、“墨子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长征五号、风云四号、“碳卫星”等等相继成功升空。


这一年对神舟十一号副总设计师马晓兵来说同样意义非凡……


刚毕业就参与设计神舟六号,不到三十岁就被任命为神舟八号飞船应急救生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十三年时间从一个航天新兵成长为航天将才,马晓兵可谓是许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但他却说,未来航天事业还有许多要发展的地方,他希望中国的航天事业能够从追随走向引领,做出更多的世界首创。


央视网记者 秦岳 摄


十几岁的年纪,正是开始对世界有所认知的年纪,马晓兵也不例外。当时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刚刚启动不久,全国人民都在热烈讨论航天,耳濡 目染之下,探索宇宙成为他儿时心中的愿望。再加上马晓兵有个在航天一院工作的舅爷爷,在马晓兵的印象中舅爷爷带着神秘,是家里乃至当地的骄傲是他学习的榜样。种种因素汇聚在一起,航天,成为幼时马晓兵心中的一个神圣的存在。


后来,马晓兵勤奋读书,成绩优异的他高考报志愿时在几所航天院校之间徘徊,在舅爷爷的指导下最后选择了全国最早开设航天专业之一的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大学期间,马晓兵始终记得舅爷爷给他描绘的航天蓝图和小时候对宇宙的那份向往之情。四年本科结束后,他又坚毅的选择去航天五院研究所读研,进行深造。2004年马晓兵研究生毕业,成绩优异的马晓兵被留在了航天五院工作。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他就开始负责神舟六号救生与总体设计的相关工作。这对于没有什么经验的马晓兵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考验。马晓兵没有因为年轻没有经验而自卑,也没有因年轻有冲劲而浮躁,从神舟六号到神舟十一号,从航天新兵到航天将才,马晓兵的航天之路走得越发的从容淡定。


入行十三年,马晓兵经历了不少次火箭升空。但他无法像普通群众一样去欣赏如此壮阔的场景,因为当火箭升空的过程中,他正在盯着屏幕,紧张的调试数据。


2016年的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升空也不外如是。从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升空以后,到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再到神舟十一号顺利返回地面马晓兵率领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联合飞控试验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奋战了两个多月。在他看来这只是完成了一个飞行任务。


事实上,从2013年神舟十号的任务完成后他就带领着自己年轻的团队开始着手准备。此次,他和团队队员们一起准备了600多套应急方案,例如舱内突然失火了怎么办?突然温度急剧升高或者急剧降低怎么办?航天员生病怎么办?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马晓兵要求每一个值班的飞行支持人员烂熟于心,随时应战。


2016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大放异彩,除了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还有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的成功发射,实际上航天人已经在之前做了大量的默默无闻地奉献,就是这样大量的工作积累起来,才形成了今天这个成功的这种局面。


神舟十一号的飞行任务结束了,马晓兵又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了后续的任务。在马晓兵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工作状态,他更关注的是如何能更好地完成下一步的任务。


马晓兵的航天梦很宏伟,就是有朝一日普通人可以像坐飞机一样的坐着载人飞行器实验太空旅游。


由于工作成绩出色,马晓兵不到三十岁就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而马晓兵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三十五岁。他说,队伍年轻,代表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处在一个发展的、欣欣向荣的状态。


中国航天人的年龄普遍年轻,这也让外国许多航天专家啧啧称奇。现在国外的航天人基本都是有经验的老人,很少有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在马晓兵看来,年轻在航天事业里不仅不是劣势,反而是一种优势。一来年轻人有冲劲,二来年轻人在执行了多项任务之后可以快速成长,这对整个队伍整体实力的保持有相当大的好处。


马晓兵团队中现年34岁的高旭就是最好的例子。高旭是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他的工作就像是纽带,要把之前相对独立的各系统的技术任务进行对接,串联成一个整体,飞船从总装到测试直至加注等全部技术工作都由他进行总体负责。


2010年,高旭在清华大学读完博士加入到神舟飞船的研制团队,很快就作为神舟九号研制任务的新生力量挑起了大梁。


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高旭从跟着主任设计师干到成长为技术组组长、副主任设计师,能够独当一面,他的成长轨迹如同神舟飞船一样,越飞越高、越来越稳。


高旭认为:“在这个平台里,你都不由得自己脚步就会变得快很多,而且说实在的,载人航天这么多人一块干着这么一件事,如果因为自己的脚步慢一些耽误大家的进度,我觉得我自己都接受不了,所以就是这样一个环境逼着你不停地快马加鞭去成长。”


高度紧密的工作让马晓兵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娱乐放松,空闲时间,他就尽量多陪陪家人。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马晓兵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支撑他一直走到现在的,是他的航天梦。


2016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马晓兵对此深有感触。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再加上美苏国家的技术封锁,我国的航天事业基本上是独立自主走出来的。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92年载人航天项目在国家层面上获得立项,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上天到如今的神舟十一号实现中期驻留,我国的航天事业的步伐坚实而又迅速。


谈到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与美、俄国家还有哪些差距时马晓兵坦言,美苏争霸时期,美苏国家在1961年左右就已经开始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他们的载人飞行可能已经有200多次,我国目前的载人飞行器从次数来说确实还是比较少,但载人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汇对接等载人飞行关键技术我们均已经突破掌握。美国、俄国尽管走在我国前面,但是我们国家在相应的技术条件已经与美国、俄国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马晓兵用跨越式来形容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马晓兵看来,这仅仅是开始,他希望随着中国航天人的不断创新,能够实现多个世界首创、多个世界第一,这也是马晓兵的航天强国梦。


成功来之不易,奋斗生生不息。我们必须要看到每一艘成功升空让国人为之自豪的宇宙飞船背后,都是千千万万个如马晓兵一样,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的航天人。他们放弃了休息的时间,放弃了轻松的生活,用一生践行航天梦,践行中国梦。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铸造者。


原文:马晓兵:航天梦 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