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慢一点,走向未来

2017-01-25 22:00:49

自然科学家、哲学家、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在同一个屋檐下畅想未来。


“10年之后,我非常希望量子计算机能够造出来。”发出如此感言的是长期研究量子通信技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他认为,量子计算机如果出现,能源的消耗会比现在省几十万倍,人们将告别因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雾霾。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表示,无人驾驶将代表未来交通领域的重大变革。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也提出设想:“基因检测、精准医疗,我觉得基本都会实现。癌症、心脏病之类的疾病,都能治疗得很好。”


2017年1月中旬,在北京国贸三期“未来论坛”现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并排坐在白色的扶手椅上。他们背后,是论坛的蓝色海报和白色标识。


在这个演讲台上,“未来”是高频词汇,高温超导新材料、无创产前DNA检测技术、弯起嘴角微笑的智能机器人、新型疫苗冷藏设备、立体三维投影技术、最新无人驾驶汽车等得以展示。


科学让未来大步跨出人们的想象,却也让在场的一些与会者陷入沉思——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越来越难以确定,大数据把每个人都变得透明,基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触及社会伦理的底线。


“一边期盼,一边担忧”,这是在场许多人对“未来”的感受。


薛其坤站在未来论坛的演讲台上,从欧姆定理开始讲起。


“电流=电压/电阻”,简单的公式出现在大屏幕上。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挥着手,对着全场观众解释了初中课本里的物理定理,但紧接着,话题就开始变得复杂。


画面一页页翻过,薛其坤讲到了反常霍尔效应、超级电阻现象和他正在研究的高温超导材料。


他有时会称呼自己为“从事科学的教育工作者”,然而在未来论坛2017年会暨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他是物质科学奖的获奖人。


这是一个民间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由未来论坛颁奖。2015年,一批企业家、科学家和投资人共同组建了未来论坛,并设立了生命科学大奖和物质科学大奖,奖励大中华区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


“中国的科学家很多都默默无闻,作了大量贡献,却并不为大众所知。现在网红很多,可是很少有科学家成为网红。我们想让大家对科学家和科学有兴趣。”耶鲁大学校董事会董事张磊说,他是未来论坛理事、未来科学大奖的发起人及捐赠人之一。


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另一位获奖人,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卢煜明。


相较于物理学和高温超导材料,卢煜明研究的无创产前技术,似乎更容易给普通人科普——凭借少量母体的血浆,可以检测胎儿的DNA。


很难说得清,二者之间哪一个与我们的生活更息息相关。前者能够决定,搁在你膝盖上的笔记本电脑,使用多久之后会开始发烫,后者则让产检更加安全。用卢煜明的技术做胎儿唐氏综合征筛查,只需要抽取少量的孕妇静脉血。


“有了这项技术后,我们的下一个挑战是什么呢?能不能把小孩整个基因排序都给算出来?”卢煜明站在演讲台上,提出了设想。


就像硬币有另一面,卢煜明承认,社会伦理方面的挑战,一直贯穿在他的研究之中。


根据他的观察,每年都有不少内地孕妇去往香港,利用他研发的这项技术,进行胎儿性别的产前筛查,他不知道有多少个女孩可能因此无法出生。还有人问过他,这种检测,会不会是一种间接的、对那些有遗传疾病者的歧视。


卢煜明有时候会担心,“也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


原文:慢一点,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