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府可以适当加杠杆 企业部门应当去杠杆)
3月30日和4月1日,财政部金融司主要负责人和副部长史耀斌分别就主权信用评级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指出穆迪、标普高估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我国推进改革、应对风险的能力。财政部官员的回应显示了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注,但他们同时也表明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决心。国际评级机构的一些分析或可借鉴,但他们的认识总体上是偏颇的,我们不能受其干扰而改变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决策。就改革而言,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而不是去符合西方的概念和模式;就宏观政策而言,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政府适当增加债务仍在安全范围之内。正如财政部金融司主要负责人所言,政府适当加一点杠杆,有助于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去杠杆,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去杠杆的平衡。
虽然我国政府债务(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务)这些年增长较快,但政府债务率只有约40%,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属于较低水平,距离60%的警戒线也有一段距离。而企业部门的总体负债率(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则比较高,有专家估计,我国要高于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金融司主要负责人透露,目前实体经济企业资产负债率约为60%,较2009年仅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这里所说的“实体经济企业”具体指哪些行业,不得而知。我国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比较低的,低于60%。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超过了7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投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应该比较高。2009年以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远快于工业,因此,在各行业资产负债率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企业部门的总体负债率却不断上升。相比之下,企业部门的高杠杆中蕴藏着更大的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比政府负债率的上升更值得注意。
因此,当前政府部门还可以适当加杠杆,而企业部门应当去杠杆。这就要求,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需要注意防范企业加杠杆。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使企业加杠杆,这在“四万亿”中就有所体现,当时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与之相应,货币政策宽松,导致流动性泛滥,使融资能力强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大肆加杠杆。这种可能性目前仍然存在,而且,现在积极财政政策还可能通过新的途径导致企业加杠杆。其中之一是PPP模式,企业通过PPP模式参与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能造成过度举债。
为了防范企业在积极财政政策下加杠杆,首先,货币政策应该维持稳健,央行还可以通过信贷政策适度引导信贷的流向;其次,财政支出结构要向民生领域倾斜,避免继续大量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同时,要警惕PPP模式可能造成的企业加杠杆。